教学目的和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目的、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有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开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学重点: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涵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分重要,惟此,才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才能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道路的巩固和坚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的内涵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把文化的内涵搞清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定义:
一是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积累的总成果形态界定,这是“泛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总称,即物质成果加精神成果。
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特指界定,这是“大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加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从一定社会形态结构的构成界定,这是“中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比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分支。
四是从一定社会的观念形态中的意识形态上去界定,这是“小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一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反映。一定的理论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乃至是一定社会文化的核心。因此,“泛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前提,是要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正确的理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文化建设,而且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灵魂。
另外,要真正明确文化这一概念,也必须搞清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阶级及有阶级存在的任何形态社会的文化中,总是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之前的所有文化,我们都应批判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其中的糟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的文化所抛弃。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特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精神财富,亦可指社会发展从低级逐步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但文明仅有程度上的高下,没有先进落后与精华糟粕之分。
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有所涉及。在推进文化改革各个方面既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本《决定》精辟阐发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和重点任务等,这就直接间接涉及了上述所说的“泛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概念。《决定》所讲的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切入,讲文化载体——文化体制,而主要不是讲文化内容本身。《决定》的标题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决定》主要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文化体制的改革则必然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项根本内容,并且是旨在通过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在特定条件下,形式的反作用亦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上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述中,已经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道路的阐发。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样,没有文化的政党、国家和民族则是愚蠢的政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其中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地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园。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这“六位一体”建设急需全面整体推进。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是这“六位一体”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指导并决定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方向,是这些方面建设的灵魂和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成为“短腿”,反而应优先发展。
第三,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竞争中赢得主动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深知用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九州官方网站的是采用其软实力和巧实力,从而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因此,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在眉睫。
第四,从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看。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发展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格局根本扭转任重道远;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少严重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带来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两极分化,利益多元带来思想多元给指导思想一元的矛盾表现突出等等。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同样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既然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那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既重视内涵式的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建设,同时,又必须为其自身建设提供外在条件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谈几点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直接或间接相关问题的看法。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我国尽管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毫无疑问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家的根本属性,要求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这种文化,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借鉴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并在其精神方面,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信念,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文化、腐朽文化的侵扰和腐蚀,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文化凋敝的社会状况,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各种旧文化的侵蚀,我们党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文化实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文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噪音杂音不绝于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不良思想意识时有出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强调,无产阶级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要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立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努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人民的文化创造潜能得到充分表现,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极大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我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区域和城乡文化差距,多提供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能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价值观、真理观和主体观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民执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始终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掘和继承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彰显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信。但也要看到,一些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认同,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其结果就会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以对民族、历史、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挖掘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养造就九州官方网站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同时,我们还要正视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深知,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外国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都必须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正确处理好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文化领域里西方的东西,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状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刻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或文明去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当做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拜倒在西方文化脚下,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性质宗旨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这条道路又是一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高。但也要看到,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过去,我们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今后,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参考资料一: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借鉴美国文化发展经验
为什么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其文化影响力能独霸世界,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却小的可怜。
美国现象始终是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的。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既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没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传承。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崇尚媚外,不是简单地肯定美国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设有什么规律,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途径。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这个目标,很可能就变为一种口号。
美国文化现象有以下几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一、美国很重视文化的创新。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种隐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文化是我们一个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意味着生命的衰退。所以,一个民族文化有没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它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不能创新。美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创新。
二、美国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化是靠人去塑造的,是要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推动的。人才问题在文化建设中事关全局,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样,它不是靠那些听话、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变来给社会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
美国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它具有一种多样性的包容文化环境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间,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是包容,还是扼杀,将会影响到创新人才的成长,更会影响这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实际上是一种包容性的政策,我们现在提倡文化繁荣也是因为社会逐渐增加了这种包容性。如果没有这种包容性,就不可能有创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
三、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传播中实现的,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市场是文化传播的良好渠道。所以,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就是同它的文化传播力相联系的,而文化的传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比如一部《阿凡达》可以十几亿的收入,就是靠市场。而市场带给美国的不仅仅是美元,而且是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美国的软实力。所以,我们这次六中全会根据这几年文化改革的经验,强调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大量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市场化的路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美国的文化现象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很好的思考和总结的,我们不要去感叹美国的文化为什么那么强势,而是要去研究我们的文化怎么样也能够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而繁荣发展起来。中华民族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参考资料二:
六中全会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
党的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九州官方网站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 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参考资料三:
改革开放新30年需要文化新觉醒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历史使命
纵观世界文化历史潮流,在18、19世纪,世界的文化潮流起源于西欧,以英法德为代表,而到20世纪,世界文化潮流的重心转向了美国,以美国为中心,以日本和英法德做基本支撑点,对全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年我们学习西方,就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国的经济相对于美国底子太薄,美国的经济总量是我们的数十倍,这才引发了中国人民奋起学习西方,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接受西方模式的热潮。所以说,文化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脚步,谁是世界经济前三名,世界文化就跟着谁走,世界各国的文化就跟谁学。当年,我们是世界经济第39位,所以,我们就向当时的美国、日本、德国学习。30年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都开始调头向中国学习,而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却还在学习西方,没有调过头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的30年,没有发生新的文化觉醒,我们的不少知识分子仍然沉湎在学习西方的状态之中。
中国向西方学习,学什么?学习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学习文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那些经典的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也是学习18、19世纪英法德的东西,包括经典音乐、经典文学作品。20世纪我们学美国,主要也是学的美国文化。因为经济本身是火车头,是没法学的,必须通过文化来引导,经济模式本身是一种经济文化问题。如果文化跟不上,那是暴发户,是没有文化的发展。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刚刚达到世界第二位,这台机器刚开动起来,刚走过粗放型发展,正从粗放型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在我们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的时候,就遇到一个文化如何提升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相当繁重。
改革开放新的30年,需进一步实现文化自觉、文化新觉醒,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17-19世纪,世界文化中心在欧洲,20世纪在美洲,21世纪要转向亚洲。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中国是主力,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日本、韩国和印度,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板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有永远挺立在世界发展潮头的国家,一个国家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基本上也就是五六十年的周期。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
在改革开放新的30年,中央提出文化自觉,这里其实涉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新觉醒问题,告诉我们要改变改革开放过去30年里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发展基本模式的认识,要改变我们党的领导层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路。改革开放过去30年的基本模式和思路,是基于对西方的政治、经济、艺术等各方面全面学习和模仿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模式,我们整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团队,从大学乃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界,言必西方模式,学必西方道路,而对我们身边老百姓的创造有些忽略。
在改革开放新的30年开始之际,过去的文化发展模式与现在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发生了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模式已经走向了衰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新模式正在崛起。对于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新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价值,我们的知识分子恰恰还没有创造出文化作品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使命。
|